我市创新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模式 促进生态立市绿色崛起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山水林田大会战”三年行动中期攻坚要求,精心组织、重兵投入,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成效显着。截至8月底,全市已完成植树造林17622亩、荒山彩化7360亩、生态廊道120公里、湿地修复185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32.4万亩、山体修复1处、河道治理6条、公园游园建设提升26处、口袋公园90处、生态街巷116条、城区绿化节点建设提升91处、省市界域节点改造提升37处、城区内绿道(绿廊)建设提升76.95公里、城市立体绿化9.46万平方米、行道树修剪示范道路30条。创新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模式成为“枣庄市十佳改革品牌”。
做亮建设文章,全力构建山水林田生态布局。按照“按流域、成片区、沿绿道规划布局”的综合治理思路,围绕今年计划实施的36个片区22个攻坚战共计263个重点项目,统筹推进护山、治水、兴林、育田,集中攻坚治理打造,确保干一片成一片。滕州荆河上游综合治理项目,全长13.5公里,全面开展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绿道构建、文化展示、景观营造、产业带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屏障。台儿庄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景观片区,规划建设稻田湿地2000亩、河道治理7.5公里,串联形成“水道、车道、绿道、慢道、骑行道、航道”六道并行的国家级大运河风景旅游大道。枣庄高新区人才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公园占地110亩,以“一环通两带,一轴串五点”的现代表现形式,营造充满健康活力的生态游乐空间,实现了“全龄乐享”。
做活结合文章,让群众共享生态绿色福利。通过深入推进生态与农、商、文、体、旅等元素协调融合发展,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薛城区十里湾·田园沐歌片区,充分利用高效农业、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基地,如今,十里湾平均每日游客2000余人次,带动就业上千人,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峄城区底阁镇石膏塌陷地综合治理片区,持续建设1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不断提升改造养鱼池塘5000余亩,全年仅渔业收入就达8000余万元,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让生态优势转变成绿色发展优势。
做好创新文章,用实干打造荒山绿化先进典型。创新投融资路径。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各级积极转变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2.32亿元,政府专项债投入2.91亿元,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大力推行重点项目建设“红黄蓝”牌管理,全面建立“一个片区(攻坚战)、一个前线指挥部、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的“四个一”联系帮包机制,落实“包协调、包服务、包督导、包质量、包竣工”“五包”职责。滕州市还把“大会战”精品项目建设列入全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组织评选打分排名。创新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在荒山绿化方面,大力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生态公益岗”模式,打造薛城区大马山、长峪山、千山等荒山绿化典型。在破损山体治理方面,坚持以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治理为重点,滕州柴胡店镇北宫片区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采取挂网喷播绿化的先进施工技术,快速有效实现裸露山体复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